晨光照向新竹新城,阿公、阿嬤們進入新城風糖店舖,等著在慶生大會祝賀當月壽星。其中幾位長者繞去鄰近的熬糖體驗區,陪著遊客採收甘蔗,為他們示範熬煮黑糖。中午鈴聲響起,長者們來到新城社區發展協會(以下簡稱「新城協會」)享用豐盛的餐點,共餐兼聊天,回家午休前,還不忘帶上熱騰騰的黑糖爆漿包。
新城早期以黑糖產業聞名,工業發展後糖業式微,新城也成為高齡人口約 20% 的超高齡社區。後來居民成立新城協會,並重振在地製糖,以濃郁的黑糖爆漿包打響名號,維持長照的開支。協會未來目標是打造新城為樂齡生活城,讓黑糖香氣環繞社區,長者起居皆有照應。
寶山製糖稱霸北部,黑糖養大新城居民
論起台灣糖業,不能忽略新竹寶山。新城風糖有限公司執行長王翎鳳表示,寶山是砂質丘陵,甘蔗生長良好,日治時期就是台灣北部製糖重鎮,並以新城為主要中心。當時台灣不能製作價格較好的白糖,但新城黑糖微鹹回甘、香氣濃郁,受日本天皇喜愛,整個社區因而燻上黑糖香。
新城後來建立新城糖廠(現為寶山糖廠),支撐新城甘蔗產業的命脈。年逾 80 的劉昌盛畢生種植甘蔗、在糖廠上班,他說像他這樣歲數的新城長者幾乎是偷吃甘蔗根、聞著黑糖香長大。居民工作離不開製糖,黑糖是他們共同記憶與光榮。
居民互助照顧,復耕白甘蔗恢復製糖
隨著歲月變遷,新城黑糖香氣被時代洪流稀釋,除了不敵南部平地製糖企業,新竹科學園區進駐寶山後,大量新城青年外移打拚,經濟價值較低的甘蔗、黑糖產業跟著沒落。隨著長者們離世,傳統熬糖逐漸走入歷史,新城也成為高齡人口約 20% 的超高齡社區。居民散居丘陵,多為獨居或行動不便,長照問題浮現。
王翎鳳的公公李文榜與婆婆李傅秀妹於 1994 年成立新城協會,開啟了社區互助。李傅秀妹說明,當初僅是與退休無事的婦女們去別人家作客,關懷其他居民。婦女們不免「手癢」,做黑糖小包子當點心,後來也煮些飯菜一同享用。越做越多的結果,她與丈夫決定將自家空房變成新城協會,邀集居民成為訪視志工,從簡單的訪視落實居民互相照顧。
李傅秀妹表示,協會在 2005 年改建成關懷據點,供大家相聚,居民帶自家食材來廚房烹煮後共餐,並把餐點包成餐盒,送餐給行動不便者。李文榜並帶著居民,在 2006 年復耕兩分地白甘蔗,遵循古法熬糖,找回眾人對黑糖的記憶。
擴大共餐與送餐服務,王翎鳳策劃「新城風糖」
但營運不能缺少資金,新城協會服務事項越多,開銷越重。王翎鳳透露,早期長者共餐、送餐多為居民出力,成本則幾乎由公公、婆婆自行吸收,沒有更多資源就很難進一步擴大長照,「會擔心無法延續」,幸好在王翎鳳承接新城協會後,事情逐步有轉機。
王翎鳳與丈夫李榮峯結婚後,2009 年從中國海南島移居新城,遑論製糖產業,先前甚至未曾接觸過農業。加上王翎鳳不諳客家文化,無法與居民溝通,長者們對她抱持戒心,令她相當不適應。後來逐步與長者學客語、搏感情,喜歡上社區營造,認同新城的甘蔗、黑糖產業;長者們也看到她無私付出而放下成見,對她視如己出。
眼看社區想照顧長者卻資金窘迫,專長行銷的王翎鳳發想特色產品,增加新城協會收入。她與居民討論,長者希望把黑糖作為招牌,加上黑糖包子頗具好評,她聚焦以黑糖為主軸,以新城風大、飄散糖香的意象創立「新城風糖」,召集婦女們量產黑糖爆漿包對外銷售。
黑糖爆漿包熱銷,協會擴大共餐服務
黑糖爆漿包銷售暢旺,日售量曾達到 5000 顆還供不應求。王翎鳳強調,新城風糖將 20% 盈餘轉由新城協會使用,增加長照服務。像共餐系統由最初的每週一餐,目前平日午餐皆有專業的「社區廚師團」負責,且居民只要向協會申請,都可享有送餐到府的服務。
年過 60 的張阿姨是現在新城協會的主廚,帶領 80 歲以上的「姊姊們」張羅共餐餐點。憑藉多年烹煮經驗,道地的新竹炒米粉、客家控肉都難不倒她們。張阿姨表示,許多長者藉著共餐維繫情感,不會整日在家無人照顧。居民也經常送上自家柳丁、紅豆湯來加菜,大家都吃得又飽又香,她也很開心能為社區盡一份力。
銷量下滑再現危機,透過農村再生復耕甘蔗
然而黑糖包的製作門檻低,王翎鳳坦言,數年下來仿效店家越來越多,讓黑糖爆漿包銷量不斷下滑,日銷量最低只剩約 100 顆。她與李榮峯再度為資金所苦,並在「產業發展」與「長者照護」間出現意見分歧。恰逢農村水保署推出農村再生計畫,他們決定透過申請計畫,提升新城風糖為六級化產業,才有餘裕持續長照服務。
新城協會於 2013 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後,首先落實甘蔗復耕。王翎鳳說明,原先黑糖原料多向寶山糖廠採購,但許多長者期待能再度種植甘蔗、製糖,他們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(以下簡稱「桃改場」)合作,選出生長旺盛、抗旱與抗病蟲害的 R.O.C 16 號白甘蔗,讓願意契作的長者們種植。
為了保護新城社區環境,王翎鳳強調,契作甘蔗皆不施用化學藥劑,並要確實清洗才可製糖,起初不免讓長者擔心收穫不佳。但因多年建立的情感,加上保價收購甘蔗,長者才放心無藥栽種,契作面積一度達到六公頃。
巨額投資優化製糖,長者協助古法熬糖活動
有了甘蔗,製糖又經歷一段波折。社區古法多以大灶熬煮六小時以上,才能產出黑糖,生產成本高,長者體力也難以負荷。李榮峯與桃改場合作,投資上百萬元,將榨汁、煮糖等流程導入機械設備。熬糖時間縮短為兩小時,產量與品質更穩定。
黑糖產量上升後,王翎鳳再度與居民集思廣益,推出更多黑糖加工食品,例如黑糖包結合起士等多種口味,也開發純米粉黑糖糕,以及新竹的薑搭配而成的薑糖。王翎鳳也在新城協會樓上建立實體店鋪,方便遊客採購黑糖產品;同時與網路通路合作,增加網購便利性。
儘管黑糖生產機械化,但新城風糖仍設計熬糖體驗區,留下古法熬糖的器具,作為導覽、體驗熬糖的場所。王翎鳳分享,此處亦是熟悉熬糖之長者們的舞台,他們會在遊客採收甘蔗、熬製黑糖時不請自來,分享他們早期製糖的故事與經驗,成為體驗活動最得力的志工。
劉昌盛經常跟在製糖遊客的團隊後面,叮嚀他們注意甘蔗葉的細刺、幫忙把甘蔗洗得光滑白淨、介紹熬糖的特色,同時「露一手」熬糖的技巧,攪動滾燙蔗汁的動作老練,遊客驚呼連連。手上握著甘蔗,劉昌盛笑容猶如吃完糖般甜蜜,不斷強調甘蔗是餵養新城的大功臣,新城協會能傳承熬糖文化「真的很好!」
休閒園區為長者後花園,多元活動豐富生活
黑糖產業的收益逐漸平穩,王翎鳳夫妻又能持續發展長照。他們把自家的土地規劃成新城休閒園區,設計甘蔗田、遊園步道等區域,配合食農活動吸引遊客。園區內還有「不彎腰花圃」跟菜園,成為長者的後花園,有空就能直接到園區種菜、休憩。
新城協會也申請醫療門診定期訪視,同時舉辦更多活動,包含每個月替居民祝壽,邀請國樂團、唱詩班等團體到社區表演等。長者早上看門診、參加聚會,中午就在協會共餐。連高齡或行動不便的居民,也有專車接送,十分體貼。
營造完善生活村,投注製糖復興不後悔
王翎鳳提及,因部分長者離世,目前甘蔗契作面積不如以往,但仍足夠供應製作產品與食農教育。新城協會也結合柑橘等作物發展在地農產品,之後將規劃放牧雞場,供遊客體驗「農家樂」,並增加共餐食材。她並補充,協會正籌建日間照護中心,也協助青年返鄉開店,目標是把新城營造成農業、長照、生活機能皆俱的樂園。
接手新城協會超過 14 年,王翎鳳不諱言,社區復興製糖、完善長照的過程坎坷。釋出土地作為休閒園區與關懷據點不計,光是建置熬糖的機械設備與火灶、園區的菜園,她與李榮峯就「倒貼」不少,「投資早就破億了!」
然而王翎鳳與李榮峯都認為,一人獨有土地、資本並無意義。活化協會,用黑糖產業與土地構築長照網絡,讓居民共好,辛苦卻很值得,「就當是為我們養老鋪路!」好不容易尋回的甘蔗、黑糖,她強調社區上下都會齊心守護,延續蔗糖香氣不斷環繞新城,不再被時光沖走。
〈美味爆漿黑糖包,來自溫暖人情!新城社區請長者協助熬黑糖,利潤回歸照顧長者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《上下游News&Market》。